<<精彩的偏見>>
<<精彩的偏見>> 林沛理著
之所以閱讀這本書, 全因作者的才華。事源小弟偶然在一本討論「佔領中環」的書中看到他的評價, 意識到這傢伙是很會思考的人, 於是便在圖書館搜查他的作品。這本書寫於2010年, 雖然內容多與時事有關, 但作者從時事引申的人文現象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深思。此外, 他不時在文章中介紹一些外文書, 方便想瞭解更多的讀者作研究, 這做法值得鼓掌。
我相信他的批判力不遜陶傑, 唯一要適應的, 可能是他行文時每每運用外國的理論名詞, 然後把中文譯名放在括號內, 這可算是他的特色吧!
「阿凡達的騙局」: <<阿凡達>>代表的, 是電腦技術對電影藝術的一次「判敗擊倒」……電影從來不只是一種大眾娛樂模式, 同時也是任重道遠的社教化媒介……觀眾尤其是年輕人透過看電影的集體經驗, 培養出羞恥、犯罪感、同情心、對社會制裁的敏感等種種親社會的情感……倘若電影提供的經驗越來越接近電子遊戲, 它會導致甚麼非預期性的社會後果, 是個值得關心和探討的課題。
「免費的代價」: 電視從來不是免費產品, 看電視的隱性成本其實大得驚人。電視是一種像香煙一樣的「成癮性產品」, 長期沉迷電視節目除了要付出高昂的時間成本外, 還會影響個人的社交、活動能力以及對文化的鑑賞和辨識力。
「香港的陰謀與陽謀」: 生活在今日的香港, 批判力就是防衛自己的能力。如果我們得過且過、糊里糊塗地生活, 就要付出高昂的代價, 在不知不覺之中輸掉我們的健康、生活質素、尊嚴, 以至得到幸福, 以及改良社會的機會。
「馬頭圍價值」: 香港市區重建的首要考慮是市場價值和發展價值, 而非樓宇的殘舊和危險程度。居民的生活質素, 甚至生命安全, 並不會計算入方程式之內。這不僅彰顯了一切皆向錢看的「中環價值」, 也是「讓失敗者失敗下去」和「不管窮人死活」的「馬頭圍價值」的赤裸裸呈現。
「肥胖的原罪」: 今日最具規模的飲料及休閒食品公司, 無一不擅長製造提供味覺享受的所謂「娛樂食物」; 而高熱量的脂肪、糖和鹽正是這些娛樂食物的三大元素……這些公司不斷向市場推出「增加口腹快感」的產品, 使毫無戒心和抵抗力的消費者趨之若鶩; 最終導致一種「反射式暴食」, 就像病態賭博或強迫性購物或濫藥般不受控制。
「黃福榮與香港精神」: 香港由一個人跡罕至的孤島發展到今日的亞洲金融中心, 所倚仗的並不是香港人的樂善好施、見義勇為和捨己救人; 而是他們的長袖善舞、善於投機和把握機會。對香港人來說, 活得好遠比做好事重要。
「婚姻的虐人與自虐」: 婚姻之所以沒有像恐龍那樣被時代淘汰, 它的持久力與它的功能性/性功能是分不開的, 那就是它替人類其中一項最基本的需要 — -性慾 — -找到最穩定、最可靠和最方便的滿足。
一夫一妻的婚姻在合法化和常態化男女交媾的同時, 也一併將嫉妒和佔有慾人類這兩大劣根性和惡癖, 提升為一種值得表揚的善行和美德; 並美其名地稱之為對伴侶的忠貞。
Source: https://www.bukowskis.com/en/auctions/574/20-axel-jungstedt-working-the-fields
Source: https://arthive.com/zh/artists/12595~Hans_Dahl/works/315075~Summer_day#sho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