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風了, 上課吧。
先前說遇到了數本投資書籍, 有所啟發, 現刊載節錄。
<<注碼定輸贏>> 黃國英著
第二章: 債神好牌敢谷的智慧
非系統性風險會隨股票數目增加而下降, 但效果會逐漸遞減, 組合持有五至八隻股票為最佳, 再多買數隻, 只是虛耗手續費和精神。
系統性風險欲分無從, 股票數目增減並無影響。
第七章: 「小注搏大贏」跟「大注搏小贏」的實際操作
如果全球出現因為各國狂印銀紙而引起高通脹、低增長的局面, 白金可以收到保值的作用。如果經濟最終復甦, 汽車及首飾對白金需求回復正常, 亦會推動白金價格上升。
長線操作算容易, 可以到中銀香港開立「貴金屬存摺賬戶」買賣「蘇黎世白金」, 交易單位最少為1安士。
第八章: 決定「買幾大」的三大原則
決定注碼大小的三大原則, 就是「要贏幾多」、「能輸幾多」及優勢(edge)。
「要贏幾多」: 錢少的人, 即錢財不多, 但剛好能滿足財務目標者, 例如剛好儲夠首期, 或收到一筆不多不少的退休金。此類人不可投機, 因為一旦有所損傷, 打擊太大, 難以承受。
必須投機的是「手上金錢遠低於所需的人」, 例如要三四十萬作為置業首期, 手中卻只有數萬元, 唯有投機一途, 方能如願。
長期被動持有六行三保這類股票, 由於其體積龐大, 業務穩定, 對於業餘投資者, 會比左穿右插, 或買入增長股的風險低。然而隱藏「贏得不夠」的風險, 卻是被嚴重忽略。
「能輸幾多」: 退休人士再無定期現金流, 對於老本要倍加謹慎。
「優勢」: 與大市比較, 以五年期為例, 如果同期自選組合的回報不及只買恆指的回報, 應減少自己操作, 資金可置於被動型指數基金如盈富基金, 直至功力增進為止。
第十一章: 「被動買入後持有」的股票投資組合設計(一)
資訊未必愈多愈好, 重點是要懂得分析, 尋找當中重要的關鍵。資訊處理有一個理想的所謂「飽和點」, 過了這一點之後, 更多的資訊沒有幫助, 反而成為負累, 令人在決策上有更多顧慮, 容易搖擺不定。
在金融市場中, 等待更多的資訊, 往往會延誤入市的時機, 會影響風險和回報的關係。
第十二章: 「被動買入後持有」的股票投資組合設計(二)
退休人士不必大勝, 但絕不能一敗塗地。5–4–1的組合最為穩妥。五成資本在後衛型股票, 升跌有限, 派息慷慨, 提供穩定的現金流, 生活有所保障。前鋒只有單騎, 因為輸不起, 只能用少少錢搏取回報。
第十三章: 「敢贏敢輸」
一. 一定要保持信念, 明白到世上總有好股, 找不到可以修煉, 賴地硬則大可不必。
二. 每個年代都有其成功的竅門, 可出生的日期卻只有一個。繼續「生不逢時」, 抑或鍛鍊至「技藝過人」, 存乎一心。
三. 我們應接受這個世界是沒有安安穩穩地發大達這回事。67暴動、中英談判……人棄我取地收樓, 是搏; 當深圳是爛地一塊時, 返內地設廠, 是搏; 與英倫銀行硬拼, 求英鎊貶值, 是搏。一輸, 就重傷; 一贏, 就發大達, 絕對是等價交易。
四. 不少戰友犯的毛病, 是只留意手上投股的資訊, 而非宏觀地研究整個行業。要避免「只見樹木, 不見森林」, 就要多搜集持股所在行業的資訊, 包括其上下游產業、競爭者, 以及相關的法規。
第十四章: 「順勢而行」
利佛摩的名言: ‘Wall Street never changes, the pockets change, the suckers change, the stocks change, but Wall Street never changes, because human nature never changes.’
我們應客觀抽離, 不被恐懼與貪婪所主導。
第十五章: 「自我超越」
勤力是好事, 但要忙得其所。尤其是那些「重要而不緊急」的事, 例如看書、休息、數據統計和抽離反思。它們做了對提升效率及戰績, 有莫大的幫助。閒時磨刀, 戰時劈殺才會得心應手。有紀律和有時間做這些「重要而不緊急」的事, 實在是戰力提升的根源。
再來一本: <<泡沫順風車>> 黃國英著
「觀察羊群效應 捕捉泡沫來臨」: 名副其實的泡沫, 起碼價格要高至絕無可能合理的水平, 像2000年時的科網股: 它們的市值, 要有全球GDP總值般的營業額, 才有可能合理。
反觀單純價升, 可能只是偏貴, 預期回報不吸引。就算真有疑似泡沫, 應該暗喜才是, 因為急速大漲帶來難得獲利機會, 何必介意。
「群眾智慧為何間中失靈?」: 投資者多認為從眾相對舒適。人們慣於假設別人所做的事都是正確, 特別是環境不明朗時, 最易跟隨他人行動。當多數人的決定互相依賴, 便會退化成趨同思維。巴頓將軍的名言: 大家用同一方式思考, 就等於沒有人在思考。
「逆向投資 切忌衝動行事」: 判斷應以當前情況為依歸, 切忌滲入早前經歷帶來的情緒。例如部分人逆向而行的原因, 並非有何證據, 只因錯失早前走勢, 心理上不接受, 主觀意願認為快將倒轉。這種取態最為不智, 應小心避免。
「贏家的三大習慣」: 贏家有多重防守機制, 如一入場按倉位大小、打算冒險的金額, 設定匹配的初步止蝕; 又有視乎走勢的推移止蝕; 或數據前, 無利潤者斬。
輸家之所以輸, 就是怕輸, 所以有糊即食, 可惜多只有微利; 中伏則「等著瞧」, 希望平手走。被動處理虧損的壞處, 是最終變成被迫處理虧損。
「放下壞習慣 提升炒股功力」: 我們很多時認為要提升交易功力, 要靠「增加」, 例如工具、資訊、資金、方法等。其實學會「放下」一些壞習慣, 可能更快見效。
一. 放下「一定要對」: 正確與否, 最終只能由市場說了算。別太著重一己的預測、意見, 最好順勢而行。
二. 「放下賴地硬」: 「最衰油價、最衰阿爺、最衰大戶」……賴人容易, 卻無法從中得到甚麼。若能自負己責, 先把錯誤都當成是自己的問題, 才可建立學習的反饋迴路, 方有進步空間。
三. 「放下過去的交易」: 以往的重大成敗, 都會令人留下深刻印象。如果是對某些股票, 因為過去曾在它們身上賺錢或虧損, 變成莫名的好感或歧視, 那便會影響日後的交易。對股票和資產的看法, 最好「一單還一單」, 每次都按當時的理據判斷, 不要因以往交易的結果, 而戴上有色眼鏡。
「切忌過份自信」: 要降低過份自信的問題, 時常提醒自己有很多不知道, 才能保持謙遜。分析的重心會由最初尋找支持自己的理據, 逐步移至現時尚未了解的方面, 和嘗試推敲就算自己的分析是正確, 現價是否已經反映了多少, 趨勢是否已有調頭先兆, 何時是最適合的離場時機等。
「尊重市場不確定性」: 金融投機與日出而作、日入而息的計件工作不同, 並不是一分耕耘, 一分收穫。市場每日的「心情」不同, 有時會提供適合一己手法的機會, 有時相反。應對的方法, 只有予以尊重, 有機會時出手, 無機會時休息。
如果每日都認定「如何都要幹一點」, 以為不交易就是「懶惰」, 那麼幾可肯定終局是「一分耕耘, 一分大鑊」。
「靠直覺成功非僥倖」: 要分辨預感是否有可能有效, 首要評估「資料庫」是否存在, 也就是相關的學習、經驗, 看看事實是否可能存在於腦中。如果預感是六合彩數字, 或是與某部老虎機有「感應」, 可以別提。因為全隨機賽局, 根本沒可能有「資料庫」。
另外, 不宜將預感與希望混為一談, 平時不燒香, 沒好好建設資料庫, 得出的預感只會是斷估。如投機失利時, 容易對行情產生強烈期望, 這與大腦自行運作而產生的直覺, 完全不同。
所謂長期行運、失運, 很受一己的取態影響。例如長期失運者, 可能是因病態冒險, 有理無理盲目出手, 上得山多終遇虎; 另一極端則是完全不肯冒險, 不欲離開舒適區, 長年原地踏步, 看似無運, 實則自行放棄。
相反, 有運者取中庸之道, 既肯適時冒險, 失敗時又不會死纏爛打, 所以小小的機緣, 效果可以放大; 碰上運滯時, 卻不會跌入死亡漩渦。
「認清目標 勿與大市比較」: 很多投資者, 喜歡將組合表現, 與大市作出比較。所謂大市, 就是某一最就手的股市指數, 例如恆指。若見跑贏, 喜不自勝; 跑輸大市, 立即晴天霹靂, 憤怨攻心。
要選擇適當的基準, 應先反求諸己, 究竟當初為何要投資。第一個要達到的基準, 就是超越持有現金的回報。雖然顯淺, 卻是最重要。
「早審的鳥兒有監放?」: 人在作出決策時, 會不停消耗意志力, 時間一久, 便出現「決策疲勞」, 容易亂下決定而犯錯。
要解決這個問題, 是將重要決定, 安排在較早時間完成; 另外, 適時「充電」, 休息、進食, 特別是能補充糖分的食物。
市場中事件和走勢的出現, 並非限時限刻一早約定, 如一早備妥應變方案, 便不用在狀態不佳時, 還要勉強思考決策。
小時候, 我對人們新年時互相「恭喜發財」感到不解, 為何人們在那時節格外喜歡錢呢? 後來, 當出來工作後, 簡單至更換爛掉的鞋, 或購置電腦, 終於發現人沒錢不行。
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, 小弟沒有買樓和結婚這兩項需要「鉅款」的活動, 但身邊很多人組織了家庭後, 就更發現生活費是天天都追逐著你。如果自己沒有銀兩, 一定手足無措。
話說回來, 小弟看過不同的寫字人都說過:「金錢只是'means’, 不是'end’」切勿混淆金錢和幸福, 若你為了賺錢而賠掉健康/與身邊人的和諧關係, 就是走了歪路!
希望大家消化理解以上兩本黃生寫的書的摘錄後, 可協助降低在股市發財的風險。財來自有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