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災前夕派對須知(三)
<<金融獸性>> 蔡東豪著
一. 女人的投資表現比男人出色, 因為:
1) 男人投資的主要缺點是擁有不應有的自信。女人會承認自己不懂, 不停問「為什麼」, 不會去做一些直覺上覺得不合理的事。
2) 高頻率交易是最不智的投資策略, 除了輸佣金, 還要輸買賣差價。女人的優點是動作慢過人, 甚至全無動作, 無動作大部分時候是最佳動作。女人不會嘗試刁鑽的交易, 買了之後, 寧願靜靜地等。女人不自覺地做了Buy and hold 的信徒。
二. 對於專業投資者來說, 輸不是一件醜事, 最重要是錯完汲取教訓, 希望下次精一點。
三. 買入一隻股票, 一定有原因。購入後股價波動, 專業投資者會確認購入的原因有否改變。假如原因改變了, 專業投資者會把股票沽掉, 不管是贏或輸。
四. 散戶有得救, 只要承認自己是一個會騙人和被人騙的動物, 例如告訴自己: 我不是沽股票, 只是把這股票「轉」去投資另一隻股票, 或「轉」去北海道旅行。這是「轉」, 不是「沽」。一旦作出這決定, 膊頭上的重擔便消失了。
五. 人類不停面對困難, 但總能找到方法去解決, 是靠人性堅毅, 靠創新科技。看歷史, 其實是看人類進步, 長期而言, 人類是快樂的。
六. 在百忙中抽時間做運動, 是一件了不起的事, 一定會開心。
七. 逾八成醫療開支用於應付五種行為: 吸煙、飲酒、暴食、壓力、運動量不足。
八. 找生意夥伴的條件:
1) 勤奮、成熟、能幹
2) 有些人不肯承認自己可能犯錯, 這些人的辦事模式是找藉口, 問題總是其他人或其他事造成的。問題是: 這些人放棄進步的機會。
遠離不肯說「我錯了」的人。
3) 樂觀者和悲觀者二擇一, 選悲觀者。因為他們不時提醒可以出錯的事多數會出錯。
4) 有些人視工作為生活的全部, 所有事情都環繞著工作而行, 這不單不健康, 甚至是錯。工作以外的事, 可以幫助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和擴闊眼界。
工作以外最重要的大後方是家庭生活, 當你的夥伴可以為工作丟下妻兒, 代表這個無根的人已迷失方向。
5) 對數字敏感, 做生意盤數最重要。
<<能說「不」的秘密>> 林沛理著
作者寫這本書, 不諱言是有心「展現一種與主流價值抬槓的逆向思維」, 他似是暗示自己的文章未必得到讀者的認同。其實, 他不是想多了, 就是太謙虛。無疑, 他評論張藝謀的<<滿城盡帶黃金甲>>和李安的<<色.戒>>時都有一些獨特的見解, 個人估計只有瘋狂的電影迷或文化研究者才能「調較」至作者的頻道。其餘的評論文章, 例如談論中國政治、胡錦濤訪港、龔如心遺產案、電視高清化等, 一般香港人都應能理解作者的出發點, 而且也未算是「走偏鋒」。
我最喜歡的, 是他竟然有論及亦舒作品的優缺點, 因男士大多不會理會哪些愛情小說受歡迎。 我也只是因之前在書店工作, 才接觸一些流行作家的書本, 亦舒的大作自然在其中。他對亦舒的評論可謂十分中肯, 各位有空可以看看以下的摘錄。至於其他的文章, 如為香港人不是純經濟人作平反及迪士尼過於「離地」等, 我都非常認同。看過林沛理兩三本出品, 我敢說: 他寫的書, 是不會令你失望的。
「成敗論亦舒」: 無論亦舒的小說在商業上取得怎樣巨大、持久的成功, 我們畢竟不能說她是一個「大作家」……亦舒沒有充分利用小說的藝術, 她不是懶惰, 就是對寫實主義的觀念太原始。她的小說強調迅速的敘述與對話, 對於主角的心理完全缺乏深刻的探討。她的小說幾乎沒有素描法, 而只提供最低限度的敘述細節, 描寫狀物極之粗疏。
亦舒小說的結構往往部分壓倒整體, 有句無篇。她重視小說的娛樂性, 視野狹窄; 刻劃愛情時, 過度重視挑情逗趣的細節或自憐自傷的感情, 忽略或簡化了愛情與生活或生命各個層面的深刻關係。
「妓女與性工作者」: 我們不可以隨便用「性工作者」一詞來代替妓女。將以賣淫為生的女性稱為妓女不是要將她們污名化, 而是要正視一個鐵一般的事實 — — 賣淫出賣的不僅是肉體也是尊嚴 — — 倘若有人在沒有選擇、逼不得已的情況下, 只能讓男人進入她們的身體才可以生活或者養家活兒; 而大眾對她們除了歧視之外就是不聞不問, 那就是一個不公義、不仁道和不合理的社會。作為社會的一分子,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覺得羞恥。
「港深的權宜婚姻」: 香港的城市個性帶有一定的貪財、重利和以金錢為目的的商人本性, 這當然跟香港的殖民歷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在港英政府的有效管治下, 一般香港人對政治冷感、對權力的分佈亦不關心; 而把大部分精力、勞力和創造力投入經濟生產和財富創造。結果是一個至少在表面上的雙贏之局 — — 管治香港的殖民政府面對一群不會挑戰其管治的合法性的順民, 而香港人合力締造的經濟奇蹟, 亦使各階層享受到經濟繁榮的成果。
「為扎鐵工人喝采」: 貧窮絕非只是一個資源或者收入重新分配的問題。窮人缺乏的除了是金錢和物質之外, 還有的是自信、尊嚴和受教育的機會, 以及對工作、金錢與生活的正確態度。
「香港人不只是經濟人」: 香港人是活生生也複雜得多的「社會人」。他們除了有物質的需求之外, 還有精神的追求和價值觀, 以及經過主體判斷和思考所作的選擇。他們的行為絕對不能簡單地以「自利」兩字概括, 他們追求的「利益最大化」也絕非僅僅是經濟利益的最大化。
「販賣愚蠢的商人」: 電視從來不是免費產品, 看電視的隱性成本其實大得驚人。電視是一種像香煙一樣的「成癮性產品」, 長期沉迷電視節目除了要付出高昂的時間成本外, 還會影響個人的社交、活動能力以及對文化的鑑賞和辨識力。
「迪士尼的精神分裂」: 如果<<賣火柴的小女孩>>和<<皇帝的新衣>>是安徒生對現實世界的反讀, 迪士尼就是對現實世界的誤讀、逃避和改造。迪士尼的世界有一種手術室的乾淨和潔癖, 一種刻意經營的完美和工整。與其說迪士尼世界淨化了童年和孩子的成長過程, 倒不如說它虛構了在現實世界中不曾有過的童年和成長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