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迫剛烈(上)
<<烈女圖>> 黃碧雲著
黃碧雲不算是多產作家, 但她的作品在本地文學界, 卻佔一重要席位。這本書是我首度拜讀她的文字, 說來慚愧, 小弟其實完成不了整本書, 是自幾年前開始分享書籍摘要以來第一本未能讀畢的作品。原因? 請讓我說明一下本書的結構和作者所用的語句格調: 它分三部份, 各以香港三個時期作背景。第一部份是「我婆」, 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; 第二部份是「我母」, 寫本港六十至八十年代工業興旺發生的人事; 第三部份則是「你」, 以九七回歸作背景。作者在書末列出多本講述香港歷史的書籍為「參考書目」, 可知她是搜集了多方的資料, 在確保所寫的年代富真實感下才動筆, 務求提升這本小說的可讀性及令讀者有所反思, 是一位非常認真的作家。
我未能完成整本書, 是指放棄了「我婆」中的後半部, 因為作者刻意用第三人稱來寫故事, 而且關係繁雜, 現節錄一小段, 大家就會明白:
第六十頁:「你婆婆想他快點死, 阿月仔成天不知死往那兒, 你婆婆實在沒心去帶。後來才知道他拿到妾侍, 叫林卿。成姑娘她, 不結婚, 有個姊妹, 是個摩嘍婆, 認得那旺角道吳二姑娘, 叫你婆婆林卿, 不如你去幫她接生……」
有「你」、「他」、「她」、「你婆婆」, 還有「吳二姑娘」, 你的腦筋一定要非常清晰, 才弄清事情的脈絡, 而因為作者在第一部份經常用「你婆婆」, 你彷彿聽到連續不斷的粗口一樣, 很難靜下來看看故事的演進, 如果你能看完整個第一部分, 而且明瞭故事的意思, 小弟就真的五體投地!
小弟在讀了第一部份不久後, 便很擔心作者會否在整本書都用此文筆延續, 於是便放膽跳至最後一部分:「你」, 估計她應直接用第二人稱來開展內容, 我的估計也不差, 最後那部份沒有疲勞轟炸的「你婆婆」, 只用簡單的「我」和幾個男生作主角, 而且「我」是九十年代的大學生, 所經歷的與小弟的類似, 於是小弟馬上就能投入故事世界中, 那種暢快實與第一部分中的舉步為艱成一強烈對比。
至於第二部份中, 作者描寫母親年代工人在工廠的辛酸, 是我最深刻的, 因為對比起最後一部分的九七回歸, 六七十年代的確有血有淚, 至少那年代曾有反英暴動, 有炸彈, 女性仍未得到應有的尊重, 而且在外辛勞上班後, 回家又要照顧孩子, 做菜等等, 男的所背負的擔子是較輕的。這些都是作者三番四次在「我母」中強調, 可以說是替那時的女性作一深入的控訴。
小弟曾看過不少女作者的文字, 深感黃小姐的實別具一格。因為她寫的文句短促直接, 又不時加入粗口、市井的用詞, 比王迪詩的更草根, 是富「陽剛味」的女性。事實上, 她另外兩本著作: <<溫柔與暴烈>>和<<烈佬傳>>, 都暗示有剛直的成份, 這也許是她的特色吧!
Source: https://mydailyartdisplay.wordpress.com/tag/baby-reaching-for-an-apple-by-mary-cassatt/
Source: https://atsunnyside.blog/2018/05/06/books0977-mrs-cassatt-reading-to-her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