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走出婚姻迷宮>> (上)
<<走出婚姻迷宮>> 梁若芊著
「誰人不適合結婚?」: 婚姻把兩個互相沒有聯繫的家庭連結在一起, 你不但要在節日喜慶時和他們聯誼, 還可能受他們指點訓示, 儘管心裡有甚麼不高興, 仍要對他們表現出萬分尊敬的模樣, 以免失儀。
有些人選擇不結婚, 是對婚姻制度不滿。包括那些堅持平權關係, 也包括了堅信戀愛是我倆的事, 不是兩個家族的事的男女。
「殲滅婚姻制度的破壞份子?」: 婚姻愉快的人往往難以明白為何別人不喜歡婚姻制度, 愛在同居者和離婚者的頭上扣帽子, 稱他們為破壞或蔑視婚姻制度的人。
這種心態好比那些宗教狂熱的人士, 以令全人類歸信為己任, 把異教人士、不願歸信的人士視為異己, 視為聖戰攻擊的對象。
天下間有不少人活在婚姻困局之中, 雖然大家不能相處, 甚至互相憎恨、互相虐待, 仍是沒有膽量, 沒有機會逃出婚姻的困局。為孩子, 為面子而苦忍下去的人, 表面上仍鞏固支持婚姻制度, 但事實上, 他們正好反映了婚姻不一定是健康愉快的, 婚姻不一定是對個人身心健康和整體家庭有利的。
「為何是他(她)?」: 問一對新人: 「你是如何找著對方的?」一些比較理性的人, 可能有以下看法: 這只不過是當你想安定下來, 建立家庭, 追求婚姻生活時, 從身旁所接觸的人之中, 找著了一個互相需要的人罷了。當你有這需要時, 他(她)可能是你身伴唯一的選擇, 也可能是你在那個時空裡最理想或最接近理想的選擇。
如果在這一刻, 任何一方有不同的希望或意願, 便會因志不同而不相為謀, 只會換來一句有緣無分的慨嘆, 唯有各自上路。
「結婚的決定」: 因「一時衝動」而結婚的情況的確存在隱憂。典型的例子是拍拖一段日子後, 感情平淡, 十分穩定, 卻又有點停滯不前。然後出現了一些突變, 例如一方生病或有意外, 另一方在這段日子中不捨不棄, 不斷給予支持關心, 令當事人感激, 兩人便決定結婚。
如果彼此關係多年沒有進展, 是因為有隱憂, 結婚的決定只是被感激之情沖昏了頭腦, 不是好事。
「最有效的求婚法」: 最有效和最成功的方法, 是最簡單直接的溝通, 不花不假的言情表白, 順其自然的溝通方法, 總比虛假作狀的方法來得容易令人接受。
「先小人後君子協商法」: 有數件事情是應該在婚前弄清楚, 達到共識的:
1) 對生兒育女的看法:現代人結婚不一定是為了建立家庭, 繁殖下一代。若兩人之中有一個人是有這立場的話, 這是必定要清楚地溝通交待的。
2) 婚後的生活: 雙方繼續工作, 建立一個「雙薪生活」, 還是一方在外謀生賺錢, 另一方在家裡主理大小家務? 假如兩方立場不同, 問題便出現了, 是未來日子互相埋怨的最佳題目。
3) 財政和資產上的安排: 不少夫婦會在「私房錢」上爭拗, 有些會責怪對方儲蓄起一些私房錢而又用途不明, 甚至會懷疑對方不忠。
另一方面, 那些全由男方負責的態度可能受某一撮婦女歡迎, 卻又可能會被另一撮婦女視為是大男人主義行徑, 把她當作附屬品, 而非那種互相尊重, 共創未來的婚姻生活。
4) 對家務的安排: 誰煮飯、誰買餸、誰打掃、誰洗衣服: 分工是必然的, 能各展所長, 互補不足是最佳安排。
5) 與雙方家長的交往: 每月支付給對方家長生活費太多, 愛自己的父母多於對方的父母等,所以每週花多少時間在與雙方父母的交往上, 每月付多少生活費等, 應坦誠討論。